锁单7万辆,小鹏终于活过来了!
锁单7万辆,小鹏终于打了一个翻身仗。凭借小鹏P7+,Mona M03两款车型的爆火,小鹏上个星期,拿下9400张订单,单周订单接近1万辆。手里握有的累计订单,已经突破7万张。小鹏正在复制小米SU7的奇迹。为什么小鹏突然打开市场了?在低谷期时,理想汽车月销3万辆,而小鹏月销不降反跌,一度跌至6000辆,出现严重的掉队现象。小鹏是怎么连续造出两个爆款车型的?对小鹏的低迷,雷军就曾对何小鹏说过:“小鹏最大的问题不是别的,而是你只想当董事长,不想当CEO。”雷军的意思很直白,你不能当甩手掌柜,想造好车,得亲力亲为。雷军自己就是这么干的。从小米SU7发布以来,雷军是亲自交车,亲自试驾,亲自宣传,还每天亲自给网友们汇报,还去工厂打卡,拍了一个“假睡”照。别人是卷技术,卷供应商,卷员工,卷成本,雷军呢?一上来就卷老板。何小鹏有没有犯过错?可以说,犯过很多低级错误。其中,最显著的一个低级错误就是,在采购端,被下属给欺骗了,导致小鹏汽车的零部件采购成本,大幅高于同行。可小鹏汽车主打的是性价比,结果却是被对手压着打。直到从长城挖来了王凤英,何小鹏才发现,不是零部件太贵,而是下面的人在拼命捞钱。开除了一批采购负责人,小鹏汽车才解决成本奇高的问题。那怎么打造爆款车型呢?这得感谢一个人和一个团队,一个是王凤英,另一个是大众汽车。小鹏Mona M03原本是和滴滴联手打造的网约车。可这款网约车为何迟迟没有推出呢?核心就在于成本。网约车对成本是极度敏感的,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。像埃安S、埃安Y,比亚迪秦等,在网约车领域,已经形成规模优势。小鹏错过了最佳的网约车契机,这才诞生了面向年轻人的Mona M03。它最大的变化主要有两个:一是,把没用的配置,都去掉。二是,电池成本大幅降低了。造车,不是说把配置堆满,就是一款好车。其实,用户真正需要的,是一款价格合适,切中核心需求,还时尚美观,好开好用的纯电轿车。很多看不见的,不太影响用户体验的配置,直接砍掉,既能降低成本,又不太影响用户需求,售价降低,用户购买成本也低多了。小鹏Mona M03的出现,正好就卡住了一个被忽视的生态位。即,不想买埃安,也不想买比亚迪秦,因为它们太网约车了。而年轻人呢?还想要点智驾,要点互联网科技体验。也就是说,减少硬件,增加软件,而软件成本是固定的,销量越大,单车成本越低。年轻人购车预算不多,但不想买传统品牌,也不想买网约车,还想要有点个性化,有点科技感,正好,小鹏Mona M03就击中了这个需求。于是,小鹏Mona M03一经上市,订单就爆了。第一个月销量就突破1万辆了。那第二个爆款小鹏P7+,是怎么打爆市场的呢?核心还是两点,一是技术,二是性价比。早期上市的小鹏P7,起售价就在25万以上了,顶配版更是超过了30万。可现在,全新上市的小鹏P7+,起售价才18.68万,全系标配AI高阶智驾系统。在华为智驾没有上来前,小鹏智驾就是中国第一梯队的。可现在,小鹏智驾被华为智驾力压一头。但华为智驾的缺陷是太贵了,20万以下是绝对买不到的。小鹏呢?就把高阶智驾拉到了20万以内。如果说,华为追求的高技术,高价格,那小鹏走的就是“科技平权”之路。到了20万以内,小鹏智驾几乎就是通杀全场了,根本没有对手。小鹏P7+的外观也出现了重大调整,这种调整很像大众汽车的风格。它少了很多锋芒,不像老板那么激进,变得更圆润,空间也更大了。外界普遍认为,是因为大众汽车的团队,根据中国人的买车习惯,帮助了小鹏设计。毕竟,大众汽车已经入股小鹏了,也算是小鹏的一个大股东了。11月,小鹏汽车月销首次突破3万辆。上半年还在挣扎求生的小鹏汽车,也算是终于活过来了。而且,从小鹏P7+的身上可以看到,智驾系统下放到15万以内车型,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了。今年可以下放到20万以下,明年就能下放到15万以下,等等党永远不会输。
声明:取材网络,谨慎辨别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搜索
-